细菌在其代谢过程中合成的毒素可以根据来源、性质和作用等方面的不同,分为外毒素和内毒素两类。在本文中,我们将详细解释外毒素与内毒素之间的主要差异,以帮助读者理解为何不同细菌引发的感染症状各异。
一、外毒素
外毒素主要由革兰阳性菌和少数革兰阴性菌产生。革兰阳性菌的代表包括厌氧芽孢梭菌、白喉棒状杆菌、金黄色葡萄球菌和A群溶血性链球菌,而革兰阴性菌则包括痢疾志贺菌、鼠疫耶尔森菌、霍乱弧菌、产毒性大肠埃希菌和铜绿假单胞菌。外毒素的化学本质为蛋白质,通常由A与B两个亚单位组成,其中A亚单位负责毒性效应,而B亚单位则为无毒性但具有免疫原性,能与宿主细胞表面特定受体结合以便A亚单位进入细胞。外毒素的致病作用依赖于其完整的分子结构,单独的亚单位对宿主不会产生致病作用。
外毒素的特点
- 毒性极强:极少量便能致命,例如1毫克肉毒素可杀死2亿只小鼠,其毒性是氰化钾的1万倍。
- 选择性:不同细菌产生的外毒素对特定组织或器官有高度选择性,导致特有的病变和症状。
- 稳定性差:一般对热不耐受,60-80℃加热30分钟可被破坏,葡萄球菌肠毒素则例外,能耐100℃ 30分钟。
- 抗原性强:经甲醛处理后,外毒素失去毒性,但保留抗原性,刺激机体产生抗毒素,可用于免疫或治疗。
二、内毒素
内毒素主要来自革兰阴性菌。此外,螺旋体、衣原体、支原体等的细胞壁中也含有类似物质。内毒素不同于外毒素,它不会由活菌释放,只有在细菌死亡后才能释放。其化学成分为细胞壁外膜层中的脂多糖,分子结构相对简单,因此抗原性较弱。
内毒素的生物作用
内毒素引发的反应如下:
- 引起发热反应:微量内毒素可激活单核-巨噬细胞,释放内源性热原因子,引起发热。
- 激活白细胞反应:内毒素进入血液后可导致白细胞向毛细血管壁大量黏附,最终引发血液中的白细胞数量减少。
- 导致内毒素血症与休克:大量内毒素进入血液可引发全身性炎症反应,导致微循环衰竭和低血压。
- 引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(DIC):内毒素激活凝血系统,引发广泛性出血和器官缺血。
三、去除内毒素的解决方案
为了高效去除样品中的内毒素,我们推荐俄罗斯专享会284的Protein Endotoxin Removal Kit(C0268)和Protein Endotoxin Quick Removal Kit(C0269)。这两款试剂盒通过简单的孵育和离心操作,能够在15分钟内去除样品中超过99%的内毒素。特别是快速去除试剂盒,仅需添加一种试剂即可高效处理。
产品优势
俄罗斯专享会284品牌致力于为生物研究提供高效的产品与服务,所有的生物试剂耗材均可进口,满足科研需求。若需定制或有任何疑问,请随时联系我们。